笛子是我国传统民族乐器,它有着数千年的沿革历史。在漫长的演化和开展环节中,人们对无关笛子的来源形制等方面的考据,并没有取得分歧的看法,但有一点可以必需,目前音乐史界广泛以为中国的笛子始于二千五百年前的汉代“由西域传入长安”一说。
据资料载,“至早退殷周时代就有了音阶完整的竹制笛子”,至今已有四五千年历史。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最近考古上班者在河南贾湖陈迹中出土的一批粗劣骨笛经专家考据距今已有九千多年的历史,并认定是环球上最早的吹奏乐器。分属于贾湖早中晚三期的二十多支五孔、六孔乃至七孔、八孔骨笛,已具有了四声、五声、六声和七声响阶。经生物学家鉴定,贾湖骨笛是把鹤类生物的尺骨锯去两端关节钻孔而成,并经过仔细地计算运用打小孔的方法调整一般音孔的音差。据专家称,其准确度不超越五音分,可见过后的制造方法和环节与如今竹笛的制造方法十分相似,这充沛反映了我国远古时代的人类在音律测定和制造工艺方面的痴呆才智和高明技艺。
不过在我国历史上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后(公元前119年),中国的笛子在形制上确实遭到了羌笛的影响,并称竹笛为“横吹”隋唐期间,关于笛子已有大横吹、小横吹的记录。唐代的刘系作七星管,贴上笛膜以助声,这是笛子贴膜的最早记录。宋元以后,戏曲风靡,竹笛成了戏曲伴奏的关键乐器。伴奏北边梆子戏的笛子称“榔笛”,伴奏南边昆曲的笛子称“曲笛”。过后民间有种演奏方式叫“鼓笛曲”,鼓和笛是其中最关键的两件乐器。另外,文学作品中也多处记录了笛和人民生存的亲密相关。如南宋期间一位诗人在《安乐坊牧童》)中写道:“前儿牵牛渡溪水,后儿骑牛回问声,一儿吹笛笠簪花,一牛载儿行引子”,又如《舟人吹笛》中的“船上儿郎不耐闲,醉拈横笛吹云烟,一声清长响彻天,山猿啼月涧落泉……”。
笛子的来历
笛子的由来 笛子的由来 笛子的起源非常古老。很久以前,我国就有关于“笛子”的记载。 《风俗通》记载为汉武帝时丘仲制笛。马融《长笛赋》则说是出自羌,本四孔,京房加一孔、 《说文》在诠释“笛”字时说:“笛,七孔篇,羌笛三孔。”《乐府杂录》的记载更干脆: “笛,羌乐也。”杜佑的《通典》中也有“汉灵帝好胡笛”的记录……从这些材料看来,关于笛的起源问题,已不能详号、笛这一管乐器的来历,尽管有很多说法,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说法是汉朝时张骞通西域后,从新疆、中亚细亚一带传入。 笛在外国起源同样很古老,最值得我们注目的是公元14至15世纪间,西班牙殖民者将秘鲁等地的固有文化做了最彻底的摧毁、在这以前,秘鲁本地的印第安人建立了“印加王国”,印加人有高度发达的文化,考古学家在出土的印加文物中发现,印加人拥有各式各样的乐器,其中就有很多笛子,而且还有由不同材料(如兽骨和陶土)精工制造的笛、从地理环境看,这些笛和其他乐器,都是印加人的创造,不大可能由另外什么地方传来。由此看来笛确实是一个极古老的民间乐器。
第一个长笛是谁制造的?
最初由德国人律利(1633-1687)和罕德尔(1685-1765)发明创制
笛子是谁发明的
笛子的历史黄帝时期,即距今大约4000多年前,黄河流域生长着大量竹子,开始选竹为材料制笛,《史记》记载:“黄帝使伶伦伐竹于昆豀、斩而作笛,吹作凤鸣”,以竹为村料是笛制的一大进步,一者竹比骨振动性好,发音清脆;二者竹便于加工。秦汉时期已有了七孔竹笛,并发明了两头笛,蔡邕、荀勖、梁武帝都曾制作十二律笛,即一笛一律。 笛在古代称为“篴”。到了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有:“笛,七孔,竹筩也”的记载。1978年,从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了两支竹篪,从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两支竹笛,出土的篪和古籍中记载的汉篪,除长度略有出入外,其他形制完全相同;出土的笛除与记载相同外,并在墓内的竹筒上写有篪的字样,显然是古代竹笛,古代的篪和笛非常相似,历来有人篪、笛不分,说成是同一乐器,实际是有区别的。从出土篪、笛可以看出:篪, 6孔,闭口,能奏五声加一变化音,全身髹(xiū)漆;笛,7孔,开口,能奏七声加两个变化音,不髹漆。战国时,篪是祭神或宴亭时演奏的主要旋律乐器之一,笛也非常流行,屈原学生宋玉的《笛赋》中也曾讲到当时南方的笛,与今日之笛已十分相像。笛在汉代前多指竖吹笛,秦汉以来,笛已成为竖吹的箫和横吹的笛的共同名称,并延续了很长时期。汉武帝时,张骞通西域后传入横笛,亦称“横吹”。它在汉代的鼓吹乐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两支竹笛,都属横吹类的笛乐器。 北朝时,笛子不仅极为普遍,而且有所发展,形制、长短、粗细变化较大。到了北周和隋代,开始有了“横笛”之名。隋朝后期,出现了能演奏半音阶的十孔笛。从唐代起,笛子还有大横吹和小横吹的区别。同时,竖吹的篪才被称为箫,横吹则称之为笛。唐朝吕才,制“尺八”,竖吹,并传入日本;在古都奈良的正仓院中,珍藏着我国盛唐时期制作的4支横笛。其中有牙和雕石横笛各一支,竹质的两支,它们长短不同,但都开有7个椭圆形音孔。刘系作七星管笛,蒙膜助声,是为笛加膜的第一人。在晋时已有竖笛,吹头加一木头,使气从缝隙中通过,射向两哨孔边陵发音。宋笛制多样,有叉手笛、龙颈笛、十一孔的小横吹、九孔的大横笛、七孔玉笛等等。元朝以后笛子与现在类似,由于戏曲的蓬勃发展,笛子成为很多剧种的伴奏乐器,并按伴奏剧种不同分为两类:梆笛和曲笛。20世纪六十年代,赵松庭发明排笛,将2至4根不同调的笛子扎在一起,音域可扩大三个八度以上,音乐富于变化,易于演奏。笛子是中国广为流传的吹奏乐器,因为是用天然竹材制成,所以也称为竹笛。 笛子由一根竹管做成,里面去节,在管身上开有一个吹孔、一个膜孔、六个音孔。吹孔是笛子的第一个孔,气流由此吹入,使管内空气振动而发音。膜孔是笛子的第二个孔,专用来贴笛膜,笛膜多用芦苇膜或竹膜做成,笛膜经气流振动,便发出清脆而圆润的乐音。 笛子虽然短小简单,但它却有七千年的历史。大约在四千五百多年前的时候,笛子由骨制改为竹制。在公元前1世纪末汉武帝时,笛子称为横吹,它在当时的鼓吹乐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从7世纪开始,笛子又有了改进,增加了膜孔,使它的表现力有了很大的发展,并且演奏技术也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到了10世纪,随着宋词元曲的崛起,笛子成了伴奏吟词唱曲的主要乐器,在民间戏曲以及少数民族剧种的乐队里,笛子也是不可缺少的乐器。 笛子的表现力非常丰富,它既能演奏悠长、高亢的旋律,又能表现辽阔、宽广的情调,同时也可以奏出欢快华丽的舞曲和婉转优美的小调。然而,笛子的表现力不仅仅在于优美的旋律,它还能表现大自然的各种声音。比如模仿各种鸟叫等。 笛子不但演奏技巧丰富,而且它的品种也多种多样,有曲笛、梆笛、定调笛、加键笛、玉屏笛、七孔笛、十一孔笛等,并形成了风格迥异的南北两派。
萧笛起源于哪个国家?
不一定是中国的。萧是一种古老的乐器,在中国、南美洲、欧洲、非洲都有发现。古希腊神话中牧神潘经常表现为吹奏萧的形象,不知为何我们称他萧为“潘笛”“笛”这字是竹字头的,说明笛子是由竹子制造的。笛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九千年前的骨笛,在贾湖文化遗址出土的七孔骨笛是世界上最早的管乐器。但骨笛不叫笛,而是叫涤。中国的竹笛是西汉时由西域传入的。说明当时在其他国家,已早有笛子了。中国是个古老的民族,但不要认为什麽东西都是起源于中国的。
中国的乐器有那些 笛子和萧是中国起源的吗
二胡、古筝、古琴、阮、板胡、高胡、鼓、琵琶、唢呐、葫芦丝…… 这些都是中国乐器。 笛子:属于木管乐器家族中的吹孔膜鸣乐器类。是典型的中国民族乐器。 箫:箫源于远古时期的骨哨,历史上亦称为笛,唐以后方专指竖吹之笛。“横吹笛子竖吹箫”,即笛箫之间最基本的差别。箫历史悠久,音色圆润轻柔,幽静典雅,适于独奏和重奏。箫笛同源于远古时期的骨哨,新石器时代开始以竹制作。在秦汉至唐,箫是指编管的排箫。
长笛的由来?
笛历史简介 长笛(flute)是世界上管弦乐团、管乐团(队)通用的重要乐器。最初由德国人律利(1633-1687)和罕德尔(1685-1765)发明创制,称德国笛。著名的长笛改革者波姆(1794-1881)是使长笛的构造趋于完美的著名发明家。他从改革长笛指法和音色开始,把笛管由圆锥形改为圆柱形,并规定了笛管的粗细及音孔位置,加装音键机械装置来调整音准、音色、扩大音域,增强乐器表现力。1847年,波姆规定笛子的长度66厘米为内径2厘米的约30倍,使这一乐器标准化。这些改良措施使长笛日益完美,具备了丰富柔和明亮的音色,宽广的音域范围,这种长笛被称为“波姆式长笛”流传至今。 长笛的流传已有好几个世纪,其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古埃及时代,当时它还只是竖吹的上面开孔的 粘土管。到了海顿所在的年代(1732-1809),长笛已成为交响乐队中的固定乐器。19世纪初, 随着特奥巴尔德·波姆发明的按键装置(后来亦被用于单簧管、双簧管和大管等),长笛完成了定型。 长笛音色柔美清澈,音域宽广:中、高音区明朗如清晨的第一缕阳光;低音区婉约如冰澈的月光; 而且擅长华彩乐段,演奏技巧华丽多样,在交响乐队中常担任主要旋律,是重要的独奏乐器。 长笛的种类很多,除常见的普通C调长笛外,还有降D、降E调长笛,G调次中音长笛,C调低音长笛等,不过应用较少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