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吹笛子竖吹萧,吹萧讲究“低头眯眼,余音绕梁”,声音流畅。
而笛子则讲究“心到其境”,声音比起萧也要清脆得多。
萧是我国古代民族乐器,竖笛是西洋乐器. 竖笛English Horn属于中音部,次中竖笛Bassom属于次中音部,大竖笛Fagotto属于低音部。
是种皆有口簧,依其振动发音。
其音色皆带忧郁之气,有引人之魔力。
单簧竖笛Clarinet与竖笛相似,但口簧仅有一个;又口形之构造亦稍异。
此种乐器,可依调之如何而更变。
其乐器共有A调、B调、C调三种,表情丰富,强弱自由。
又有低音单簧竖笛Bass Clarinet,其音较低。
箫源于远古时期的骨哨,历史上亦称为笛,唐以后方专指竖吹之笛。
箫:原称“洞箫”,现简称“箫”。
我国古老的吹奏乐器。
历史悠久,音色圆润轻柔,幽静典雅,适于独奏和重奏。
箫笛同源,都是源于远古时期的骨哨,新石器时代开始以竹制作。
在秦汉至唐,箫是指编管的排箫。
箫在汉代时称为“篴”、“竖篴”或“羌笛”。
羌笛原为古代居住在四川、甘肃一带的羌族人民的乐器,最初只有4孔(3个音孔加管口1孔),西汉京房(字君明,公元前77~前37年)在后面加了一个最高音孔后,成为5孔箫。
西晋乐工列和、中书监荀勖所改革的笛为6 孔(前5、后1),其形制与今天的箫已非常相似了。
东晋的桓伊,擅长音乐,他有一支蔡邕的柯亭笛(箫),是江南数第一的吹箫名手,地位和声望都已很高。
他曾为素不相识的王徽之吹奏过三段乐曲,在历史上被传为佳话。
魏、晋、南北朝时,箫已用于独奏、合奏,并在伴奏相和歌的乐队中使用。
唐代以前,笛箫通常不分,至唐代,出现了前面六孔、旁边一孔,加有竹膜的笛子,此时笛箫概念基本分开,横吹为笛。
竖吹为箫。
清代,箫的形制与现在完全一样。
中国都有什么乐器?比较经典的。
展开全部一、八音分类法中国乐器产生的历史非常久远。
从新石器时代墓葬出土的河南舞阳骨笛与浙江河姆渡骨笛和埙来看,至少都可以上溯到七千至八千年之前。
夏商之后直到周代,现有记载存留的乐器即已达七十多种,因而产生了主要以乐器材质分类的“八音分类法”,将乐器分为金(如钟、铎)、石(如磬)、丝(如琴、瑟)、竹(如箫、篪①)、匏②(如笙、竽)、土(如埙、缶)、革(如鼗③、建鼓)、木(如梆子、木鱼)八类。
由此可见早在周代,管乐器、弦乐器和打击乐器就都已经齐备了。
以后经过数千年的漫长历程,汉族和少数民族的音乐和乐器的交融,直到近代和现代,中国民族乐器已经形成了非常丰富的系列。
目前,传统民族乐器按照演奏方法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四类:1. 吹管乐器 笛、箫、笙、唢呐、管子、葫芦丝,等等;2. 拉弦乐器 二胡、板胡、高胡、京胡、坠胡、马头琴,等等;3. 弹拨乐器 琵琶、柳琴、扬琴、月琴、阮、三弦、古琴、古筝,等等;4. 打击乐器 鼓、板、梆子、木鱼、钹、云锣、大锣,等等。
二、吹管乐器笛传统的笛子为竹制,有六个按音孔、一个吹孔和一个笛膜孔。
古代叫横吹,后来又叫横笛。
至少在汉武帝时期已经非常流行。
笛子的种类很多。
主要是筒音(最低音)为a1(实际音)的曲笛和筒音为d2(实际音)的梆笛。
笛子均采用低八度记谱。
梆笛比曲笛高四度。
曲笛常用的指法是筒音为徵,其次为商和为宫。
梆笛常用的指法是筒音为宫,其次为徵。
笛子体积小巧,携带方便,发音嘹亮,表现力丰富,是一种应用普遍、深受欢迎的乐器。
箫箫,又叫洞箫,直吹,六个音孔,没有膜孔。
传说源于西汉西羌,所以又叫羌笛,当时只有四个音孔。
其实,关于箫类乐器的记载可以上溯到周代。
最常见的箫筒音为d1,按实际音记谱,筒音作为徵音,称G调箫。
箫的音量很小,强弱幅度也不大,音色恬静、甘美、柔和、深沉,穿透力强,常用中音区,低音区微弱而有特色。
笙笙,早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就有记载。
流传至今,为多管乐器,由簧片振动引起管内空气柱振动而发音。
传统的笙为十三簧和十四簧,近代有所改进,普遍使用十七簧和二十一簧以上的笙,式样极多,音位排列、音域、演奏手法各有不同。
笙的音色甜美、柔润,比二胡明亮,比笛子柔美,还能方便地吹奏和音。
因此除了用作独奏乐器外,还经常在乐队中充当各种音色融合的作用。
唢呐唢呐原是波斯(今伊朗)、阿拉伯的乐器,至少在明代以前就已经传入中国。
民间流行的唢呐品类繁多,大的长达五尺,小的只有几寸。
传统的唢呐主要由双簧的哨子、杆子和铜碗三部分组成,杆子有八个按音孔。
唢呐有各种调。
最自然的是筒音为徵音,也可以筒音为商、为羽,较少的是筒音为角、为宫。
唢呐音量很大,高音高亢有力,强弱幅度大,发音灵巧,适宜和锣鼓结合,或与整个乐队抗衡,表现热烈的气氛、雄伟的气魄和欢乐的情绪等等,在音乐中的地位非常突出。
三、拉弦乐器我国的传统拉弦乐器通称胡琴,显然与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创造有关。
一般认为大约在北宋时期即已传入中原。
经过千余年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创造和发展,成为极具特色的中国民族乐器,形成了多种类型。
主要分为皮膜和板膜两大类。
皮膜类的主要有:二胡、京胡、京二胡、高胡、四胡、马头琴等,板膜的主要有板胡、椰胡等。
二胡二胡是我国流传最广、最有代表性的拉弦乐器,属弦鸣乐器。
二胡的构造分琴筒、琴杆、轸子、琴弦、千斤、弓子等几个部分。
二胡普遍采用五度定弦。
范围大致是从g-d1到e1-b1。
现代采用金属弦后,普遍定弦为d1-a1,尤其在乐队中是如此。
但是在演奏某些独奏乐曲时(例如《二泉映月》),还是应该采用不同的定弦,才能表现出乐曲的独特意境。
二胡常用的定弦方法是将里弦作为宫、徵、商、羽,特殊情况也有作为角音的。
由于调式、空弦音、换把等的不同,各种定弦方法各有不同的风格韵味。
这也是二胡不同于小提琴等西方弓弦乐器的重要特点。
二胡发音延续,接近人声,强弱变化自然,表现力和演奏技巧极为丰富,长期以来在我国的器乐音乐和戏曲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十世纪出现的民族音乐大师刘天华、华彦钧,将二胡的艺术品味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高胡高胡就是广东音乐中使用的粤胡,定弦一般比二胡高五度。
京胡主要用于京剧音乐,自晚清起成为京剧、汉剧的主要伴奏乐器。
定弦比二胡高许多,高调门的京胡定弦为e2-b2,低调门的京胡定弦也在g1-d2以上。
正因为定调高,京胡的音域比较窄,只有一个八度。
板胡比二胡短小,用椰壳或木、竹制作琴筒,琴杆用硬木,比二胡的粗,弓弦夹在两弦之间演奏。
主要用于北方戏曲伴奏,除豫剧是四度定弦外,其他都是五度定弦。
板胡的定弦比二胡高,音量较大,是一种雄健有力的高音乐器,适宜表现欢快、热烈奔放的情绪。
四、弹拨乐器弹拨乐器的历史非常悠久,周代就已经出现了琴和瑟。
根据乐器形制、性能和演奏方法的区别,弹拨乐器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以古琴为代表,包括瑟、筝等乐器。
这类乐器都是平放在一个空木箱上进行弹奏。
古琴又名七弦琴,早在《诗经》中就有记载。
古琴最初为五弦,至周代增加二弦为七弦,三国时有了徽位。
从此古琴七弦、十三徽的形制基本稳定,一直流传至今。
古琴的演奏有按、散、泛三种技法,变化非常丰富,最适宜表现中国音乐特有的韵味和意境,内涵非常深邃,是中国数千年文人音乐的代表,并在二十世纪获得了世界的认可。
古筝也是很古老的乐器。
唐宋时期的古筝是十三弦,之后逐渐有所增加。
现代的古筝大多在二十一弦以上。
二十一弦筝各弦音位为五声音阶排列,以D宫调为基本调,在演奏时如果要转到较远的调是比较困难的。
演奏方法是以左手按弦、右手弹弦为主,划奏是古筝很有特色的演奏方法。
第二类以琵琶为代表,包括柳琴、月琴、阮、三弦等乐器,安装四根、三根或二根弦,左手按弦,右手拨弹,多放在膝上演奏。
琵琶早在隋唐时代已经非常流行,外来的曲项琵琶改为直项琵琶,由倒抱、横抱改为竖抱,并用手指弹奏,基本上已经形成了现在的形制。
现代的琵琶安装四根琴弦,一般定弦为A-d-e-a,特殊的乐种、乐曲也有采用别的规格定弦的。
琵琶的音域宽广,音色清脆明亮又不失柔美浑厚,演奏时左右手的技巧都很丰富,能够多弦同时发音演奏和音与和弦,能够演奏全部半音,表现力异常丰富。
历史上琵琶与古琴同为文人音乐的代表,留下丰富音乐文献,自清末以来,无论作为乐队乐器、伴奏乐器还是独奏乐器,都已经成为我国传统乐器中不可缺少的代表性乐器。
第三类是扬琴,平置在木架上,用琴扦击弦发音。
扬琴我国的扬琴可能与欧洲使用的扬琴同出一源,即来源自波斯、阿拉伯一带,约在明末传入我国,最早在广东一带,后来遍及全国。
数百年来主要用于乐队合奏和说唱、戏曲伴奏。
五、打击乐器打击乐器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乐器之一。
在我国的历史中可以上溯到史前文明时代。
先秦时期的“钟鼓之乐”,就是以打击乐器为主要乐器的乐队。
打击乐器的分类,按其音质可分为金属、竹木、皮革、石头四类;按其音高又可分为有固定音高和无固定音高两类,后一类再可分为高音、中音、低音三类;按其音响效果和演奏方法又可分为板、鼓、钹、锣四类。
现代民间的锣鼓乐是全部使用打击乐器的民间器乐合奏形式,称为清锣鼓或素锣鼓。
锣鼓乐可以成为一种独立的乐种,也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作品或作品中的一个独立的段落而存在。
如何吹奏横笛?
笛子也称横笛。
相传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以后输入长安。
宋朝以后,成为伴奏戏曲的重要乐器。
唐代称横吹,是没有笛膜的。
唐代只有箫管上才有膜,宋元以后这膜就移至横笛上,而箫管就不再贴膜了,如今只有朝鲜箫才贴膜。
笛上虽然开有膜孔,但过去对膜孔也并不太考究,仅在吹孔与第六孔之间挖一圆孔,贴上笛膜(最先是竹膜)就是。
首先注意膜孔的是上海的大同乐会。
1932年10月,大同乐会主任郑觐文将旧时笛子的圆形膜孔,改为椭圆形,以增多笛膜的折纹,使音色更圆润,更易于控制。
笛子的音色,不仅取决于吹孔的形状和位置开挖得是否得当,以及管壁厚薄是否适当,笛膜的老嫩和膜孔的大小对音色的影响也不小。
一般说,膜孔大,发音厚实(尤其是低音),膜孔小,发音则相对尖细,因此,膜孔是影响笛子音色的关键问题之一。
竹笛的音域局限为三组,如今一般只能吹出二组半。
笛子音域增宽可是一件全方位的事,它包括吹孔的形状和大小、各音孔的恰当位置和指法组合,口风力度,以及膜孔的合适位置等。
一般来说,膜孔的大小适中、位置略微接近吹孔一端,音域就宽,否则音域就窄。
膜孔大小与笛膜松紧对音高的影响:一般来说,笛膜大家都欢喜用嫩的,因为笛膜嫩,发音脆亮,吹奏起来也省力。
这就出现一个问题,膜孔越大,笛膜就越松,笛子的绝对音高就越低。
因此,夏天笛膜可以贴得稍微宽松一点,因为夏天气温高,笛子的音偏高,借笛膜的宽松可以把音降低一点;相反,冬天笛膜应该贴得紧一点,使笛音增高一点。
传统的笛子,竹制,有六个按音孔,一个吹孔和一个膜孔。
吹奏时,由竹管内空气柱的震动而发音。
而常用音域有两个八度。
笛音清脆、高亢、透明而圆润,独奏、合奏均具特色,表现力丰富,故深受人们喜爱。
笛子种类主要分两种,因为这两种笛子分别为昆曲和梆子戏的主要伴奏乐器,所以习惯上称为「曲笛」和「梆笛」。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